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不卡_国产精品无码在_亚洲无码在线2018_少妇无码ay无码专区线

 
 
當前位置: 網(wǎng)站首頁 > 供應(yīng)產(chǎn)品 > 石雕龍柱_文化柱 > 孔府大殿石雕龍柱寺院大殿龍柱雕刻
 
 

聯(lián)系我們

  • 嘉祥長城雕刻有限公司
  • 電話:13791739397
  • 傳真:0537-6855252
  • 郵箱:13791739397@163.com
  • 網(wǎng)址:-
  • 地址:嘉祥縣長城雕刻廠
 
 
 
 
 

孔府大殿石雕龍柱寺院大殿龍柱雕刻


發(fā)布時間:2013-08-28 00:00:01 閱讀:21468

    孔廟的大成殿,結(jié)構(gòu)簡潔而整齊。重檐飛翹,斗拱交錯,雕梁畫棟,金碧輝煌。其枯檀飾以云龍圖案,金箔貼裹,祥云繚繞,群龍競飛。大殿四周廊下環(huán)立著28根雕龍石柱,均以整石刻成。柱高近6米,直徑約1米,原為1500年刻制,后歷經(jīng)清朝火劫而于1724年重刻。

 

    在大成殿的兩山及后檐,有18根八棱磨淺雕龍柱,以云龍為飾,每面淺刻9條團龍,每柱72條,細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記下了雕刻的龍的總數(shù),共1296條。

 

    而前檐的10根石雕龍柱為深雕浮刻,每柱有兩條龍對迎而翔,盤繞升騰,中間刻有寶珠為伴,云煙繚繞,柱腳綴以山石,襯以波濤。其10根龍柱兩兩相對,各具其形,變化多端,無一雷同,造型優(yōu)美生動,雕刻玲瓏剔透,刀法剛勁有力,龍姿栩栩如生。

 

    這是曲阜獨有的石刻藝術(shù)瑰寶。郭沫若先生曾為之贊詩:"石柱盤龍二十株,大成一殿此尤殊","天工開物眼前是,梓匠何曾讀圣書"。

 

    歷史上不少皇帝曾去曲阜孔廟祭拜。傳說清朝某年,乾隆皇帝也要來曲阜。消息傳開,忙壞了曲阜人。該重修的,該粉飾的,該栽種的不到半年,曲阜城就煥然一新。尤其是孔廟大成殿前的那些石柱子,誰見了都說絕!在陽光照耀下,射影透進柱內(nèi),觀者只見云龍浮游而不見石柱肅立。

 孔府大殿龍柱雕刻

    石雕龍柱之華美,已經(jīng)超過了皇宮的龍柱,皇帝看到恐怕會怪罪下來。怎么辦呢,人們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:用紅布將石柱包裹起來。皇帝祭拜的那天終于到了,孔廟顯得格外壓嚴肅穆。穿過五進院落,皇帝看到大成殿,眼睛一亮一一眼前的殿宇黃瓦飛亮,雕梁畫棟;殿前一色紅綢包裹的廊柱,將雄偉的大殿襯托得熱烈而威嚴,氣派不凡。乾隆皇帝不由得贊許道:"孔廟大殿,名不虛傳。"

 

    往事如浮云,為孔廟平添了些許神秘色彩。身臨孔廟,面對那肅穆的殿宇,典雅的樓閣,傲岸的牌坊,古樸的宅堂庭房不能不令人驚嘆。中國古建筑的裝飾藝術(shù)是建筑藝術(shù)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古建筑裝飾的題材包羅萬象,卻以龍鳳為貴,而龍則處于至尊至貴的地位。龍柱是眾所周知的裝飾藝術(shù)形式之一。本石雕廠擬探討石雕龍柱龍柱藝術(shù)的源流及其與傳統(tǒng)文化的關(guān)系。不當之處,請古建同仁批評指正。

 

    一、龍飾的文化淵源

 

    石雕龍柱是龍飾藝術(shù)的形式之一。以龍為裝飾源于遠古的華夏民族的龍圖騰崇拜。上古華夏族群的圖騰崇拜主要有北方夏民族的蛇崇拜、少昊族和南蠻族的鳥崇拜、西羌族的虎崇拜和東夷族的龍崇拜。

 廣場大殿石雕龍柱

    左傳·昭公十七年》云:"太昊氏以龍紀,故為龍師而龍名。"太昊為東夷族的部落聯(lián)盟首領(lǐng),其下有青龍氏、赤龍氏、白龍氏、黑龍氏、黃龍氏等以龍為圖騰的部落。

 

    龍是上古民族的復(fù)合圖騰,由鱷、蛇、晰等圖騰復(fù)合而成。鱷、蛇和蜘蝎只能在水里游、陸上爬、尚不能飛。龍能在天空飛翔,因此,龍的圖騰中,復(fù)合了鳥圖騰的成分。隨著龍民族的融合,龍崇拜的范圍日益擴大,龍成為中華各民族共同崇拜的神圣的象征。

 

    中華民族的龍崇拜源于何時?近年考古發(fā)掘的成果為我們揭開了這一謎底。1971年春,內(nèi)蒙古翁牛特旗紅山文化遺址中,出土了一件大型石雕玉龍,年代約距今五千年。1987年6月,河南淮陰西水坡發(fā)掘了一座大型墓葬,男性墓主身旁有用蚌殼堆塑的龍、虎各一,其中龍長1.78米,是我國目前所知年代最早、造型最大的龍圖形,距今有6000多年歷史??梢?,中華民族的龍崇拜,至少有六千多年的歷史。

 

    龍的形象由晰蝎、蛇、鳥等形象復(fù)合而成,晰蝎、蛇、鳥為上古男根生殖崇拜的象征物,可知龍崇拜源于更古老的生殖崇拜。圖騰崇拜由生殖崇拜發(fā)展而來。龍崇拜的文化淵源可以上溯到若干萬年以前,可謂源遠而流長。

 

    二、石雕龍柱始于何時孔府石雕龍柱怎么分雌雄的,請閱讀龍柱發(fā)展歷史,

 

    以龍為飾源于龍崇拜,人們用龍紋裝飾各種器具、衣服和建筑的部件,于是,出現(xiàn)了龍柱。以龍飾柱始于何時?這是不易回答的問題。西漢劉向的《新序·雜事》講了"葉公好龍"的故事。葉公名沈諸梁,字子高,被封于葉,故人稱葉公。"葉公子好龍,鉤以寫龍,鑿以寫龍,屋室雕文以寫龍。"按文中意思,葉公用的器具和屋室部件都雕鏤龍紋,其中應(yīng)包括柱子。但因這是一則寓言故事,可供參考,不能作為龍柱出現(xiàn)的依據(jù)。石雕龍柱雕刻

 

    根據(jù)東漢畫像石上的建筑已出現(xiàn)石雕龍柱龍柱,可以肯定,以龍飾柱最遲東漢已經(jīng)開始。

 

    山東微山縣兩城山桓桑終食堂畫像中,柱子以龍紋裝飾。該石雕龍柱于漢順帝永和六年(141年)。

 

    浙江海寧長安鎮(zhèn)畫像石墓的墓室北、西、東三壁均各雕有二根以龜為礎(chǔ)座的蟠龍柱。從拓片來看,龍爪為三爪。以龜為柱礎(chǔ),自春秋已有之。據(jù)任防《述異記》:"吳王射堂,柱礎(chǔ)皆是伏龜。"

 

    除此兩例之外,一些文獻也記載了漢代以龍裝飾建筑構(gòu)件的情形?!妒斑z記》:"趙飛燕女弟居昭陽殿,……椽桶俱刻龍蛇形縈繞其間,鱗角分明,見者莫不競栗。"東漢大將軍梁冀和妻孫壽建宅第,"柱壁雕鏤,加以銅漆;窗墉皆有綺疏青瑣,圖以云氣仙靈。"(《后漢書·梁冀傳》)《后漢紀》則曰梁冀:"作陰陽殿,……梁柱門戶,銅沓紛漆,青瑣丹揮,刻鏤為青龍白虎,畫以丹青云氣。"(《后漢紀》卷20)從記載可知,從漢代起,以龍紋裝飾建筑之風(fēng)更盛,宮殿建筑和高官富豪的宅第均以龍為飾。在這種情況下,石雕龍柱的出現(xiàn)也就不足為奇了。寺院雕刻盤龍柱

 

    三、石雕龍柱的形式分類

 

    龍柱若按龍的材質(zhì)而分,可分為木雕、泥塑、石雕、瀝粉金漆、金屬和彩毯六類。

 

    1.木雕蟠龍柱

 

    山西晉祠圣母殿的殿前廊柱上,雕有木質(zhì)蟠龍八條,為宋元枯二年(1087年)太原府呂吉等人集資所雕。(圖2-a)八龍姿態(tài)各異,栩栩如生。圣母殿是我國現(xiàn)存木雕蟠龍柱最早的實例。

 

    四川江油云巖寺飛天藏的八根纏龍柱(圖2-c)為南宋淳熙八年(1182年)的遺構(gòu),也是現(xiàn)存木雕龍柱的較早實例。

 

    沈陽故宮大政殿前檐有二根木雕金龍柱,是1636年的作品(圖3-f),崇政殿內(nèi)的寶座神完前也有二根木雕蟠龍柱(圖3-g,雕于1632年之前。雖然兩殿的金龍均張牙舞爪,威風(fēng)凜凜,氣勢逼人,但姿態(tài)不同,各具特色。

 

    2.泥塑蟠龍柱

 

    四川峨眉山市飛來殿明間左右兩柱上塑金身泥胎蟠龍各一條,有飛舞離柱而去之態(tài)。該殿建于宋元,龍柱亦有宋元風(fēng)格。

 

    平武報恩寺華嚴殿轉(zhuǎn)輪藏周圍的四根金柱各泥塑蟠龍一條,金甲耀目,勢若騰飛。平武報恩寺自明正德十一年(1446年)建成以來,一直保護得較好,未遭人為破壞。從蟠龍形態(tài)來看,保持了明代風(fēng)格(如四爪,角分叉不多,龍嘴扁長等)。

 

    3.石雕龍柱

 

    石雕龍柱是我國現(xiàn)存龍柱中最多的一種,其廣布全國各地,且依其雕刻形式,又可分為剔地起突蟠龍柱、圓雕龍柱、透雕云龍柱和減地平鍬云龍柱等多種形式?!?img title="石雕龍柱" src="http://www.getlifters.com/uploads/image/130306041911.jpg" alt="石雕龍柱,九龍柱雕刻設(shè)計圖。" width="600" />   

 

    ①突雕蟠龍石柱

 

    突雕蟠龍柱即剔地起突蟠龍柱。剔地起突,即高浮雕或半圓雕,特點是裝飾主題從建筑構(gòu)件表面突起較高,"地"層層凹下,層次較多,雕刻的最高點不在同一平面上,雕刻的各種部位可以互相重疊交錯。

 

    突雕蟠龍石柱的代表作是曲阜孔廟的龍柱。曲阜現(xiàn)有起突云龍柱22根,體量高大以大成殿為最(高6.1米,徑0.85米,徑高比約1/7)(下圖),制作年代以顏廟復(fù)圣殿(明威化至正德1465^-1521年)和孔廟崇圣祠(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)(圖4-a. b)為古,雕鐫水平以大成門內(nèi)西側(cè)龍柱和崇圣祠為高。大成門的蟠龍石柱龍身軀翻轉(zhuǎn)騰躍,姿態(tài)矯捷,毫不刻板,云的形象自由而不程式化。崇圣祠二柱稍遜之,然升降龍身軀曲屈有力, (下圖)復(fù)圣殿和大成殿龍柱水平大體相當,又略遜之。啟圣殿龍柱又居復(fù)圣殿和大成殿之下。

 

    廣東德慶龍母祖廟,山門和香亭各有突雕石龍柱2根和4根,又以山門龍柱為更佳。山門的二根蟠龍柱,突雕和透雕手法并用,每柱各雕升龍一條,柱高4.3米,徑0.35米,徑高比約1/12,典雅秀麗,亭亭玉立,龍嘴內(nèi)石珠可在內(nèi)滾動,龍形生動自然,親切而不兇猛,與西江古民崇龍母的民俗相合,為突雕石雕龍柱一絕。

 

    突雕蟠柱石柱現(xiàn)存較早的例子為四川大足北山136窟轉(zhuǎn)輪經(jīng)藏石雕的八根龍柱,刻于南宋紹興年間(1131一1162年)。

 

    ②圓雕盤龍石柱

 

    圓雕蟠龍石柱例子較少,宋代大足寶頂山毗盧道場四支石柱各雕一圓雕蟠龍(圖2-d),姿態(tài)生動。

  石雕龍柱雕刻安裝地點;浙江   

    ③透雕云龍石柱

 

    透雕乃介于圓雕和浮雕之間的一種刻法,在浮雕的基礎(chǔ)上,縷空其背景部分。

 

    安順文廟大成殿前有二根透雕的云龍柱,下以石獅柱座承托,柱高6米,徑0.8米⑧,徑高比為1/7.5,全柱華麗精美、玲瓏剔透,甚為罕見。

 

    ④減地平銀云龍柱

 

    減地平乍及即"剪影式"凸雕。它的基本特征是:凸起的雕刻面和凹下去的"地"都是平的。其較之突雕,加工較易,費工較少,所以用得較多。

 

    減地平云龍柱也以曲阜孔廟為代表。大成門除明間兩側(cè)用突雕龍柱外,第一次間和第二次間兩側(cè)檐柱皆用減地平極小幅云龍柱。大成殿則在兩山及后檐用減地平余及小幅云龍柱。啟圣殿,復(fù)圣殿也用了此式石柱。石雕龍柱雕刻安裝地:河南永城龍人中學(xué)   

 

    4.瀝粉金漆石雕龍柱龍柱

 

    瀝粉金漆龍柱以故宮太和殿為代表。殿正中兩排瀝粉金漆蟠龍柱,敷色貼金,龍身翻飛,

 

    十分宏麗壯觀。

 

    5.金屬龍纏柱

 

    河北遵化縣清東陵隆恩殿內(nèi)有64根金龍纏柱,柱身嵌附有姿金銅片制成的半立體狀飛龍,用彈簧控制,龍頭龍須可隨風(fēng)搖動,如同真龍凌空。'。

 

    6.彩毯龍裹柱

 

    青海塔爾寺的大經(jīng)堂108根木柱,其中幾根在墻內(nèi),108根明柱皆圍裹有蟠龍圖案的彩色藏毯,堂內(nèi)五彩繽紛,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。

 

    以上是以龍的材質(zhì)分類。若以龍的姿態(tài)來分,則有降龍、升龍之分。若以龍在一柱中數(shù)量來分,則有的一柱一龍,有的一柱雙龍,有的一柱16龍,如曲阜顏廟復(fù)圣殿前槍第二次間兩側(cè)據(jù)柱,平面八邊形,每面各二條減地平組降龍,一柱有降龍。盤龍柱雕刻

 

    四、神州石雕龍柱龍柱知多少

 

    中華民族崇龍敬龍。除宮廷建筑有龍柱外,地方廟宇也往往愛用龍柱。神州大地上現(xiàn)存多少龍柱呢?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間題。下面僅以作者的見聞所及作一介紹。

 

    湖北荊州太暉觀,建干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,大殿前廊有4根、后廊有2根突雕青石云龍柱,龍頭伸出柱面約1尺,勢欲飛去。

 

    湖南零陵文廟大成殿,前榆明間兩側(cè)有兩根漢白玉高浮雌蟠龍柱,其兩側(cè)各有一根青石浮雕飛鳳柱,為清乾隆四十年(1775年)所雕,有龍飛鳳舞、龍鳳呈祥之意。

 

    寧遠文廟大成殿,前后下搪浮雕蟠龍、飛鳳石柱各6根,啟圣祠前亦有龍鳳石柱一對。

 

    湘潭關(guān)圣廟春秋閣前有突雕漢白玉蟠龍柱一對。

    大庸普光寺大雄寶殿前有二根蟠龍柱。

 

    山西蒲縣東岳廟獻亭四角為盤龍石柱,前兩條為元代所雕,旋回蜿蜒,盤曲自然,后兩條為明代作品。

    河北盧龍縣尊勝陀羅尼經(jīng)幢,為金大定九至十一年(1169--1171年)重建,石幢第一層有盤龍柱。

 

    山西解州關(guān)帝廟崇寧殿為清康熙五十七年c171s}遺構(gòu),殿周廊有蟠龍石柱16根。

 

    普陀山多寶塔為元元統(tǒng)二年(1374年)所建,第二層為蟠龍柱,龍形生動。

 

    河南郊縣文廟大成殿,前據(jù)四根木柱通體透雕云龍,柱頭刻虎首,雕刻精美,為清代木雕佳作。

 

    昆明圓通寺大雄寶殿內(nèi)有二根蟠龍柱,巨龍似聆聽講經(jīng),又似欲飛騰,形象獨特。

泰安天外村廣場石雕龍柱12根。

 泰安天外村廣場石雕龍柱  

    建水文廟正殿前廊有二根突雕蟠龍柱。

 

汕頭媽嶼島天后古廟有二根石雕龍柱。

 

    成都青羊?qū)m八卦亭有八根突雕蟠龍石柱。

 

    當陽關(guān)陵也有石龍柱。

 

    福建的許多廟宇均有石雕龍柱。

 

    估計全國各地古建筑現(xiàn)存龍柱當不下三百根。

 

    五、閩臺石雕龍柱龍柱尤多

 

    閩臺兩地的石雕龍柱龍柱,應(yīng)用尤廣,數(shù)量較多。

 

    泉州天后宮正殿,前有一對青石突雕蟠龍柱,張牙舞爪,曲折盤柱。

 

    晉江龍山寺殿前有突雕青石龍柱。

 

    永春縣蓬壺鎮(zhèn)普濟寺大雄寶殿前有4根突雕龍石柱。

 

    漳州文廟有龍柱。鳳霞祖廟有罕見的雙龍雙鳳柱。盤龍柱石雕,龍鳳柱雕刻

 

    龍海縣白礁村慈濟祖宮有十根青石龍柱,形態(tài)生動,翹首欲飛。相傳鄭成功率兵從白礁赴臺抗荷,因缺木料做戰(zhàn)船桅桿,向該宮借十根木柱,許愿平夷之日歸還。后其子秉承父志,由臺灣雕十根精美龍柱運至白礁,傳為佳話。

 

    臺灣石雕龍柱龍柱也較多。臺北龍山寺有八對大龍柱。臺北孔廟大成殿,臺北南瑤宮內(nèi)均有龍柱。安平西龍殿、城陛廟、伍德宮、廣濟宮、三靈殿、文朱殿、開臺天后宮均有突雕石龍柱。⑩

 

    據(jù)統(tǒng)計,臺灣現(xiàn)有八百多座媽祖廟,許多都有石雕龍柱,還有很多石牌坊柱子也采用石雕龍柱,廣場裝飾也有很多石雕龍柱。

 

    為何閩臺龍柱多?這與當?shù)氐奈幕瘋鹘y(tǒng)有關(guān)。

 

    閩粵臺一帶古屬百越,多以蛇為圖騰。閩人為越人的一支,稱為閩越,以蛇為圖騰。《說文》釋"閩"為"東南族,蛇種"。福建民間至今仍有崇蛇習(xí)欲。龍的形象主要來自蛇、晰蝎和鱷魚。隨著民族和文化的融合,龍成為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神圣之物,故原先崇拜蛇的閩人對龍尤為崇仰,尤喜用龍飾。

 

    臺灣高山族人以蛇為圖騰,漢人則多來自閩、粵,因此,臺灣亦多龍飾。

 

    這就是閩、臺多龍柱的文化淵源。

 

    六、石雕龍柱龍柱隨著龍文化廣布海外

 

    石雕龍柱龍柱是以龍為裝飾的藝術(shù)形式之一,是中華龍文化的體現(xiàn)。隨著歷代炎黃子孫向海外的遷移,龍文化已廣布海外,龍柱也隨之見于世界上許多地方。

 

    明代為了幫助琉球開發(fā)經(jīng)濟文化,洪武二十二年(1392年)"救賜閩人三十六姓"定居琉球。閩人在琉球首府那霸和聚居地久米村建起兩座天妃宮。清代,泉州商人足跡達呂宋、逞羅、巴達維亞、勃泥、爪哇、占城、交趾、柬埔寨、巨港、長崎、琉球、高麗等地,每到一地,必建會館和天后宮,龍柱也就出現(xiàn)在這些土地上。

 

   

 

    本石雕廠從縱的方面探討了龍柱藝術(shù)的文化淵源以及龍柱藝術(shù)形式出現(xiàn)的時間,又從橫的方面求索龍柱藝術(shù)的各種流派類別以及空間分布,故以"龍柱藝術(shù)縱橫談"名之。文中疏漏之處,敬請同行賜教。

 

   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,其文化內(nèi)涵滲透到傳統(tǒng)文化的各個角落,在中國古建筑的三大部分-臺基的須彌座束腰、梁柱結(jié)構(gòu)的雕刻彩畫和屋面脊飾吻獸中,其文化表現(xiàn)形式異彩紛呈。柱是傳統(tǒng)建筑構(gòu)架中垂直承受上部重量的構(gòu)件,建筑構(gòu)架中屋頂部分的重量通過立柱傳遞到地面,在傳統(tǒng)建筑中曾有"房倒屋不塌"之美譽,聰慧的先民們將龍作為一種重要的裝飾題材,對柱給予了豐富的裝飾內(nèi)容,不同的材質(zhì)及工藝,塑造出風(fēng)格迥異的龍柱形象。

 

    以龍飾柱,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,從東漢畫像石上的建筑中可窺一斑。如山東微山縣兩城山桓桑終食堂畫像中,柱子以龍紋裝飾。浙江海寧長安鎮(zhèn)畫像石墓的墓室北、西、東三壁均各雕有二根以龜為礎(chǔ)座的蟠龍柱。而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東漢青石四神柱礎(chǔ)和唐代石雕龍座(柱礎(chǔ)),應(yīng)為河南龍柱的最早實物。東漢青石四神柱礎(chǔ)呈方形覆盆式,四方位分別浮雕青龍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四神圖像,青龍為奔走獸身,龍首以馬頭形出現(xiàn),背首回望。唐代石雕龍座亦為方形,通高80厘米,為三段式,下盤高28厘米,四角為瑞獸后身,中間束腰高37厘米,以蟒身盤繞三周與四角瑞獸后身相連,粗壯獅腿形四肢,腳為三爪踏在瑞獸后臀之上。上盤四面為龍首,龍嘴大張,嘴角超過眼角,舌向上翻卷呈"0"形,云形耳,龍角不分叉,身為網(wǎng)狀魚鱗紋。

 

    就目前掌握的資料看,龍柱的形式按材質(zhì)可分為木雕、泥塑、石雕、瀝粉金漆、金屬等類。據(jù)筆者調(diào)查統(tǒng)計,河南現(xiàn)存有石雕和木雕兩種材質(zhì)的龍柱10余處。木雕龍柱

 

    宋李誡《營造法式》對建筑木雕的做法和圖樣做了詳細記載,并對其形式給予明確的命名:雕混作(今圓雕)、雕插寫生華(棋眼壁的雕刻裝飾)、起突卷葉華(今浮雕)和剔地洼葉華(圓、浮雕兼?zhèn)?。

 我廠制作各種石雕龍柱,歡迎咨詢  

    混雕蟠龍木柱-代表作登封老君洞無極老母殿中的龍柱

 

    老君洞為唐代初年的隱逸居士潘師正所開鑿,洞形象雞卵,亦稱

 

    "雞卵洞"。后人在洞內(nèi)供有老君塑像,故稱老君洞。老君洞共分中院、東院和西院三組院落,無極老母殿坐落在東院的最后,建于清代末年。龍柱現(xiàn)重對稱施于無極殿后檐明間。柱高4.2米(未含柱礎(chǔ)),柱徑40厘米(未含雕刻外凸),徑高比約為1門0,柱身混雕上下

 

    二蟠龍。龍體花紋高出柱面4--6厘米,龍身具備清晚期龍體纖細特點,龍首毛發(fā)飄向腦后,雙鹿角,龍眼呈扁圓形,龍口大張則顯方形,舌尖上卷,下領(lǐng)亦呈方形短于上顆,下鄂長濃密羊須,

 

    五爪緊握環(huán)繞飄游其身,四周祥云,尾端分出尖叉,龍身滿布魚鱗。下龍首外伸出柱13厘米,上龍首外伸出柱15厘米,二龍神態(tài)親切而不兇猛,盤旋騰繞而上,栩栩如生。

 

    別地雕云龍木柱-代表作部縣文廟大成殿龍柱

 

    郊縣文廟又稱文宣王廟、孔廟和夫子堂,位于縣城區(qū)南大街中部東側(cè)。五代后周年間孔姓捐資創(chuàng)建,北宋末毀于戰(zhàn)火。金泰和六年

 

    (1206年)縣令奉旨在孔廟舊址修建官方文廟,后代屢經(jīng)修葺,現(xiàn)存建筑為清代遺構(gòu)。

 

大成殿,面闊五間,進深三間,單檐歇山式,黃綠琉璃筒瓦覆頂。龍柱位于前檐明、次間。木柱高3.63米,立于高96厘米石柱礎(chǔ)之上,柱徑51厘米。柱身雕刻并非布滿全柱,而是僅雕飾柱的前視南面即柱子的一半,后視為素面,雕刻突出柱身2}-3厘米,整根柱的雕刻又分兩部,下部高1.1米,以長橢圓構(gòu)圖,內(nèi)分別雕刻不同圖案。上部2.52米柱身單面浮雕剔地雕云龍,具有較強的空間感。四柱龍皆為升龍,龍首上揚,嘴吻張開,上顆長于下顆近一半,此形狀與正脊大吻相似。龍體姿態(tài)矯捷,身軀騰躍,曲屈有力。四柱遠觀形態(tài)統(tǒng)一,細看又不盡相同。明間柱雕刻構(gòu)圖飽滿,龍體充盈整個圖面,龍尾呈火焰叉,從后足始明顯變細,后足爪躁節(jié)似鶴,骨感明顯,五爪有力抓于尾部,"火焰尾"下垂有溫順之感;次間則以夔龍形的二龍戲珠做邊框,龍體稍有內(nèi)收,龍尾從后肢起逐漸變細呈、"形翻轉(zhuǎn)繞周,龍尾呈細枝權(quán)狀,向上呈扇形打開。其雕刻在形象塑造和題材選擇上與民間藝術(shù)和工藝美術(shù)互融互通,在構(gòu)圖布局方面深受傳統(tǒng)繪畫的影響,布局錯落有致,構(gòu)圖疏密得當,龍形剛健有力,自由迂回祥云之間,充滿力度與動感。

石雕龍柱《營造法式》卷三石作雕刻制度有四等:一曰剔地起突,二曰壓地隱起華,三曰減地平銀, 四日素平。

 

    壓地隱起雄云龍柱-代表作初祖庵石雕龍柱

 

    初祖庵位于少林寺常住院西北2公里五乳峰下,現(xiàn)僅存大殿、千佛閣、東西二方亭及宋至清40余通古碑。大殿坐北朝南,面闊三間,進深六架椽,平面近方形,單檐歇山頂。根據(jù)殿內(nèi)前檐明間東金柱題記可知,該殿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(1125年),后歷代多次增修,但主要構(gòu)件仍保留宋代特征。整座大殿用石柱16根,石柱皆為正八邊形,每邊長21厘米,12根外檐柱雕刻六面,遇墻及門處留素面不作雕刻,每面圖案內(nèi)容不盡相同。前檐二金柱亦雕六面,正東、西二面(明、次間面)為素面,明間面有明顯紀年題記。后檐二金柱七面雕刻,僅留明間面為素面。前檐二金柱六面雕刻分前后兩組(三條邊為一整體畫面),南面(正面)下為天王,上為降龍駕祥云,龍紋并非滿布整柱,僅占柱高的三分之

 

    一。北面(背面)為雙鳳逐如意。

 

    后檐二金柱七面雕刻亦分兩組,南面(正面)四邊組成一幅完整畫面,北面(背面)三邊組成一幅完整畫面。東金柱南面為降龍,西金柱南面為升龍,二柱背面皆為天王。明間西后金柱升龍為馬頭,上下鄂同長,龍角根部分叉,眼似牛眼,眉呈髻上揚,長須自然飄動,耳似獅,身如蟒,背鰭(又稱龍脊)呈水潑狀的飄帶,緊緊依附在龍背脊骨上,龍鱗為魚鱗,四肢粗碩強健,肘部有披毛,足為三趾鷹鶩巨爪,甲尖銳有力,作擒摧之勢,尾端如鉤。明間東后金柱降龍,在空中自由回旋升降,雙目炯炯放光,張口咧牙,觸須飄動,銀發(fā)奮揚,祥云繞其四周飄動。此殿石雕龍柱龍柱采用壓地隱起雕刻淺浮雕,其紋弧面起伏很小。

 

    別地起突蟠龍石雕龍柱-一代表作品濟源陽臺宮石雕龍柱

 

    濟源陽臺宮位于河南省濟源市西北40公里王屋山華蓋峰南麓,始建于唐開元年間,后毀于五代,宋代重建,金貞元二年(1154年)改觀曰宮,稱"陽臺萬壽宮"。大羅三境殿與玉皇閣為陽臺宮的主體建筑,位于陽臺宮的中軸線上,明正德十年(1515年)落架大修大羅三境殿,并把大羅三境殿木柱抽換為方形剔地起突雕石柱。萬歷二十四年(1596年)重建玉皇閣。

 

    大羅三境殿面闊五間,進深四間,單檐歇山,該殿檐柱與金柱均為石質(zhì)方圓角四邊形柱。玉皇閣面闊五間,進深三間,三檐三層歇山,一層外檐四周二十根小八角石柱和閣內(nèi)8根高達11米的沖天柱,承載著全閣重量,為明代萬歷年間創(chuàng)修之物。大羅三境殿與玉皇閣的石柱,身與柱礎(chǔ)渾然一體,有方圓角及微抹四角的小八角形兩種形制。柱高3.02一4.63米,徑長0.4一0.46米,柱徑高之比在1:6.7一1:7.55之間。

 

    大羅三境殿石柱為方圓角四邊形剔地起突雕蟠龍,每柱兩龍,二龍盤繞飛騰,乘云搏霧。降龍張嘴咧牙,舌尖上卷,上顆稍長下顆,龍須順勢上揚,龍角似鹿,龍角叉從根部稍上生出,頭部長鬃回旋向上飄飛,龍身矯健,四肢已不像初祖庵的那樣粗碩,肘部披毛呈髻狀,爪為四爪。升龍嘴吻微張,下顆幾乎同長于上顆,龍身輕盈矯健,充分體現(xiàn)出龍姿的神韻和威嚴。石雕龍柱圖紙效果圖    

 

    玉皇閣石柱亦為剔地起突雕,有方圓角四邊形和微抹四角的小八角形。方圓角四邊形石柱雕蟠龍盤旋藤繞于柱身,微抹四角小八角形石柱則分四面雕升降滾龍。無論是蟠龍還是滾龍,皆頸細身健,張嘴咧牙,舌尖上卷,上、下顆幾乎等長,龍須順勢上揚,龍發(fā)從下顆處生繞頭上飛,四肢肘部披毛呈髻狀,爪為四爪,龍身為網(wǎng)狀魚鱗紋。微抹四角的八角形蟠龍柱,其

 

    八角形輪廓只體現(xiàn)于柱頭和柱腳,柱身的八個棱面則渾然一體,龍身隨雕飾起伏,沒有明顯的邊棱,采用剔地起突手法雕成高浮雕,主題紋飾突出,帶有強烈的動態(tài)感。 盤龍柱雕刻

 

    減地平釵滾龍和蟠龍柱-代表作許昌清真觀祖師殿和天寶宮龍柱

 

    許昌清真觀祖師殿位于許昌縣西25公里的靈井鎮(zhèn)小宮村北側(cè),又稱"小樂宮"。祖師殿建于一座高1.2米的磚石臺基上,面闊九間23.26米,進深三間9.47米,單檐懸山黃綠相間琉璃筒瓦頂。共有檐柱10根,前、后金柱16根,石柱皆為方形,柱頭題記顯示出不同的捐施人和立柱年代。東次間東后金柱東立面題記更為詳盡,有捐施人"許州郭保,觀內(nèi)道士鄭演湖及徒姜全先,石匠郭桂,立于萬歷二年十月初一日"等字樣。

 

    祖師殿所有石雕龍柱正面(南立面)皆為二龍爭珠,除8根前金柱為單(南)面雕滾龍外,其余10根前檐柱和8根后金柱石柱皆為三面雕飾,三面雕飾又分為三面均雕龍飾,兩面雕龍飾和單面雕龍飾。雕龍者,又分二龍爭珠、單龍戲珠和龍鳳呈祥。石雕龍柱雕刻姿態(tài)不盡相同,其造型、構(gòu)圖多姿多彩,美不勝收,除部分裝飾性圖案外,幾無重復(fù)。同為龍型,卻分呈百態(tài),不同位置的"二龍爭珠",構(gòu)圖又各有千秋,而處于對稱部位的造型,卻是遠觀形近,近視則構(gòu)圖各有變異。龍的形態(tài)與陽臺宮十分接近,動勢更為強烈,龍身翻轉(zhuǎn)騰躍,頸細身健,張嘴咧牙,舌尖上卷,上、下顆幾乎等長,龍須順勢上揚,龍發(fā)從下顆處生繞頭上飛,四肢肘部披毛呈髻狀,爪為四爪,龍尾呈無叉蛇尾狀。采用減地平極雕刻手法,即"剪影式"凸雕(平雕),雕刻圖像呈半立體狀。石雕龍柱雕刻

 

    天寶宮坐落在許昌縣艾莊鄉(xiāng)北面的石梁河畔,始建于宋嘉熙四年(1240年),是著名的道教宮觀。真武殿,俗稱祖師殿,是天寶宮中軸線上最后一座殿宇,也最為宏偉壯麗。始建于元代中葉,明萬歷二年(1574年)重建,是模仿明成祖救修武當山的某一座大殿而建造的單檐歇山式建筑。該殿面闊十一間,進深四間,建在一座1.6米的高臺上,10根石雕龍柱位于該殿前檐。石柱為方圓角四邊形突雕蟠龍,蟠龍盤旋藤繞于石雕龍柱柱身,與鳳合構(gòu)成"龍鳳對舞呈祥"圖案,以龍為主,龍首起于正立面,而龍尾盤繞之后亦收于正立面,龍鳳騰空而起,長尾搖曳,與飄游四周的祥云構(gòu)成虛實相映的動態(tài),以行云流水般的線條恰如其分地表現(xiàn)了蟠龍的游姿,龍形與許昌清真觀祖師殿龍形同。

 

    "線雕"陰刻石雕龍柱--代表作清真觀祖師殿東稍間西金柱廣場石雕寺院龍柱雕刻

 

    此石雕龍柱雕刻的表現(xiàn)形式為"線雕"。畫面全以細密流暢、連綿不斷的線條構(gòu)成,升龍和其他動植物紋、流云紋完全融匯于動的韻律之中,龍的形態(tài)及圖案等同于其他減地平極雕滾龍柱。線條纖細均勻優(yōu)美,洋溢著豐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色彩,充分吸收中國畫的寫意、重疊、線條造型散點透視等傳統(tǒng)手法,突出表現(xiàn)了中國古代石刻線畫的藝術(shù)風(fēng)格。

 

    纏繞柱身的龍,體現(xiàn)了中國特有的象征文化和獨特的建筑審美藝術(shù)。這種以龍為裝飾的藝術(shù)形式,是中華龍文化在傳統(tǒng)建筑中較為集中的一種體現(xiàn)。其圖案裝飾藝術(shù)既體現(xiàn)了中國古代建筑對稱、和諧、平衡的美學(xué)特征,又給人以千變?nèi)f化、目不暇接的美感享受。河南地區(qū)的龍柱藝術(shù)順應(yīng)歷史的發(fā)展,各個時期的造型風(fēng)格承上啟下,代代相傳,但每個時期都有新的發(fā)展和各自特點。石雕龍柱在構(gòu)圖和結(jié)構(gòu)形體上,貫穿著程式化法則,多以滿地、串枝、散點、幾何等均衡的結(jié)構(gòu)形式,章法變化較多,靈活緊湊。與其他地域同時代龍柱相比,獨具特色。如四川平武報恩寺華嚴殿金柱為泥塑蟠龍,龍形悠張,四爪、角分叉不多,龍嘴扁長。

 

    在保存有石雕龍柱的現(xiàn)存建筑中,以道教廣場石雕龍柱留存最多,兼有儒、佛廟宇,但并不見于皇家宮殿中。龍柱與道教建筑結(jié)合,明顯體現(xiàn)出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特色。在不違背封建皇家規(guī)制情況下,地方宮觀廟宇作為封建統(tǒng)治者倡導(dǎo)的文化思想的載體,也常用龍柱裝飾。龍柱作為一種藝術(shù)形式,在河南多存在于道教宮觀,其與道教尚龍不可分。道教自東漢張道陵創(chuàng)始以后,道教徒就把春秋時期道家創(chuàng)始人老子李耳奉為祖師,并以龍來象征"道"的變化,把龍化作為傳道的活動之一,把出于楚國的老子作為龍的化身,附會了"老子貓龍"的傳說,并有道士將畫龍作為修身的一種方式,且把不同的情景雕刻于方寸之間。這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道教民間化、世俗化以及崇尚自然的宗教觀,其造型均衡對稱,形成理想化風(fēng)格范式,雕刻手法注重體、面、線三者的協(xié)調(diào),具有宗教符號的視覺感召,與中國古代佛教雕刻造像有驚人的相似性。

 

    河南現(xiàn)存石雕龍柱,以石柱為最,且以明代為多,所用石材基本為就地取材。明代經(jīng)濟和手工業(yè)發(fā)達遠超于前朝,其雕刻藝術(shù)與封建社會后期多元化的民族與地方文化相一統(tǒng)的文化大融合分不開,藝人技藝和工具的精良不斷提高,使其在唐宋神形兼?zhèn)涞幕A(chǔ)上,繼承傳統(tǒng)技法并加以變化,逐漸增強了其繪畫性、裝飾勝和工藝性。他們大都融會貫通,工精料實,雕工質(zhì)拙,簡明剛勁。傳統(tǒng)的手工藝術(shù)主要靠口傳身授的方式,憑借藝人的獨具匠心和藝術(shù)感悟,把創(chuàng)作、加工融為一體,這種工藝的傳承其實是一部工藝歷史的傳承,是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。由于王朝興衰更替,長年戰(zhàn)亂連綿,自然災(zāi)害頻仍,河南留存的古建筑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1374處(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9處和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299處),現(xiàn)存有石雕龍柱的僅10余處,已是鳳毛麟角。在現(xiàn)階段的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研究中,無論是龍柱的本體還是民間雕刻技藝的傳承,都需要加強保護。

本文鏈接地址http://www.getlifters.com/longzhu99.html。版權(quán)所有,未經(jīng)批準轉(zhuǎn)載必究。

對此文章有什么疑問,請?zhí)峤辉谑駨S博客研究交流。

其他人閱讀了:


 
關(guān)鍵詞:
 

在線留言

留言內(nèi)容
用戶名
聯(lián)系方式
驗證碼 
 
 

留言記錄

    暫無數(shù)據(j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