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??? 舍利塔位于四川省邛崍縣城西一百余里,高何鄉(xiāng)高興場東,鎮(zhèn)西山臺地上的石塔寺內(nèi)。寺原名大悲寺,因有此寺院舍利塔之故,遂稱之為石塔寺。據(jù)明嘉靖十一年碑記上記載說,寺建于南宋乾道五年?,F(xiàn)存建筑經(jīng)歷代重修,已非原狀,唯寺院石塔依然屹立,仍為宋代原物。
關于寺院舍利塔的修建經(jīng)過,顯存寺中一桶清咸豐三年重刊明正統(tǒng)年間僧榮昌培修記事碑記,記載甚詳。碑上說:“幸值宋之乾道戊子,有僧安靜方游而來,駐錫于山,······會眾而言曰,此處可建釋迦如來真身寶塔”,至“乾道五年······圣批,朕聞寺院佛塔、佛教助國化產(chǎn),準奏。九月初一日,本目到縣,勒賜化土僧安靜用功興建?!庇纱丝芍怂略荷崂伺c寺院同時興建,并為寺中的主要建筑物。現(xiàn)在舍利塔塔身**層門上的石匾上,還保存有宋代的題款,可以確證。寺院舍利塔的位置在寺的前面山門外,距山門約8米,位于寺的中軸延長線上。寺院舍利塔的朝向與寺相同,約為北偏西40度。這種舍利塔在寺前的布局形式尚存以寶塔為主的遺制。
寺院舍利塔全部用紅色砂巖砌筑,平面四方形,為十三層密檐式塔,通高17米許。舍利塔下為了素平的石砌基臺,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0余厘米,邊長5.96米。基臺之上,置雙重須彌座,平面亦為四方形,高3.5米。下層須彌座比較高大,下方邊長4.4米,上方邊長4.3米,束腰3.7米。上層須彌座的形制與下層相似,但高度僅為下層的一般左右。下層須彌座的束腰部分,以間柱劃分為三間,刻海棠曲線形壺門浮雕,門內(nèi)刻浮雕牡丹、蓮荷等紋飾,唯在正面正中一間內(nèi)辟佛龕,內(nèi)供石雕佛像,上層須彌座束腰內(nèi),亦以間柱分為三間,內(nèi)刻卷草紋飾。須彌座下的四隅為出漩渦形圭腳,甚是罕見。
須彌座之上,建**層舍利塔塔身,比例甚高。**層塔身,亦為方形,邊寬1.96米,每面正中辟龕門,寬63厘米,高1.23米,內(nèi)供石雕佛像一尊。在四方塔門之上,各刻出立匾一塊,匾上刻兩行八字“釋迦如來真身寶塔”的塔名。尤為可貴的是匾上刻有建造寺院舍利塔年月和書寫人的姓名的落款。上款為“大宋壬辰乾道八年仲秋興建寺院石塔僧安靜謹記”;下款為“左迪功郎火井縣主薄王覺書”。我們從碑記上得知圣批興建寺院石塔為乾道五年,而這匾上則為八年,相去四年,從常理可知,這匾是修成之后才寫的,那么此舍利塔也就是從批準修到完成,共經(jīng)歷了四年的時間。
值得注意的是此舍利塔**層塔身四周設附階周匝,為國內(nèi)古舍利塔所少見。在樓閣式宋塔中,下層設回廓附階的確也不少,如上海松江興圣教寺寺院佛塔,杭州六和塔,蘇州北寺塔,以及明清以后的寺院舍利塔很多都設附階回廓的,但均很低矮,如在地面。似此舍利塔在高大須彌座之上設附階者,只有安徽歙縣之長慶寺塔堪可與之比美。附階三間四柱,當心間寬1.15米,次間各寬1.12米。附階檐柱亦為石制,八角形,下承以31.5厘米見方之柱礎,其上復置仰復蓮座,共高28厘米。八角形石柱面寬8厘米,連柱礎總高2.34米。在柱頂之上和補間鋪作位置設巨大櫨斗,簡潔有力。在**層塔身的龕門之上,以石刻疊澀八層挑出,與附階檐柱共同支托**層寬大的塔檐。舍利塔風亦為石制,四角有反翹,表現(xiàn)了南方建筑的檐格。
**層塔身之上,出密檐十二層,相距其密,寺院石塔均以石刻疊澀挑出。2——6層各疊澀四級,7——13層各疊澀三級。檐端較為平直,僅四角微有反翹。各層塔檐之上,置突出的扁石一層,以表示平座的意味。各層檐下塔身,甚是低矮,僅50厘米許。每面刻出佛龕三個,內(nèi)龕石佛像各一。整個寺院舍利塔塔身的外廓,從第二層起到第六層,每層略有增大。而從第七層到第十二層則逐層收小。使之成為“棱柱”的形式,外觀挺拔秀麗。
寺院舍利塔的塔頂之剎為石制復缽兩重,上冠以石寶珠。據(jù)《重刊古志碑記》上說,僧榮昌見寺殿凋零,塔頂毀敗,······將自己衣食之資,竭志用心修整,可能明代時塔剎已重修過。
此寺院舍利塔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,據(jù)《重刊古志碑》上說,在舍利塔的基臺的四面,塔身中軸線的四方,約50厘米處,分別立四天王像,具有四大天王托塔之意,為其它之舍利塔所未見。
總觀此寺院舍利塔的價值,不僅在建造年代和建造經(jīng)過方面,有確切年代和碑記可以查考,而且在寺院舍利塔關系,塔身造型和雕刻藝術上均有獨自的特點。對于研究我國古舍利塔的歷史與建筑藝術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實物。 t
- 我的微信
-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
- 我的微信公眾號
- 我的微信公眾號掃一掃
您可以選擇一種方式贊助本站
賞